【童話裡的心理學:《桃太郎》】

【故事大綱】

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偏僻的小村子裡住著一對老夫婦,老夫婦一直沒有孩子。有一天老爺爺上山去砍柴,而老奶奶在河邊洗衣服時,河邊飄來了一個大桃子,這桃子真大,老奶奶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桃子。於是她向桃子說:「桃子啊!快點過來我這裡吧!」桃子像是有靈性似地,竟然就飄往老奶奶那裡去。「多好的桃子啊!」她很高興的帶著桃子回家,要等老爺爺回家後切來吃。

老爺爺砍柴回來後見到了桃子,這麼大的桃子他也沒看過。他們兩人拿起了菜刀,一刀將桃子給劈成兩半。沒想到,桃子裡竟然蹦出一個健康的小男孩,夫婦兩人很高興,相信這一定是上天送給他們的禮物。因此便收留了他,將他取名為「桃太郎」,將桃太郎當成自己的孩子養大。

海外的魔鬼島上住著許多妖怪,他們常會上岸來劫掠村莊,村民們都很害怕他們。桃太郎很能吃,長得很快,一下子就長大了。勇敢的他一心想要為民除害,就對老夫妻說想去鬼島打鬼。老夫妻雖然不願意讓小小年紀的他出門,但還是禁不住他苦苦哀求,最後還是答應了。臨行前,老太太做了許多糯米糰子(吉備丸子)讓他當點心食用,於是桃太郎就上路了。

路上他遇到一隻小狗向自己跑來,他請求桃太郎說:「桃太郎!桃太郎!我的肚子好餓,你能給我一個糰子嗎?」善良的桃太郎就將老奶奶做的糰子分了一個給他,小狗很高興,「讓我當你的僕人,跟你一起去打妖怪吧!」於是他們兩人就一起結夥前進。不久後,又在山路裡遇到一隻小猴子,他對著桃太郎說:「桃太郎!桃太郎!我的肚子好餓,你能給我一個糰子嗎?」好心的桃太郎毫不猶豫地又分了一個糰子給他,小猴子吃完糰子後,高興地對桃太郎說:「讓我當你的僕人,跟你一起去打妖怪吧!」於是他們三人繼續趕路,不久又遇到了一隻雉雞,雉雞飛向桃太郎,也跟他要了一個糰子。吃完糰子後的雉雞也願意成為他的僕人,跟他一起打妖怪。

他們四人就這樣來到了港口,找到了船渡海過去惡魔島。他們團結一心,將惡魔島上的妖怪們打得七零八落,消滅了全部的妖怪。桃太郎帶回許多被搶走的寶物回到村莊,受到村民的擁戴,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故事分析】

許多研究者相信,桃太郎故事源於將軍吉備津彥命討伐播磨國的溫羅,在今日的岡山還有許多遺跡存在。跟神話裡的哪吒自肉球誕生相仿,桃太郎是從河中的桃子裡出生的,河中的大桃子象徵著潛意識水流不知自何處稍來的重要訊息。白桃是日本岡山區的特產,桃中的嬰兒因此可以說是大地母神的禮物。老奶奶在河邊洗衣時見到了它,開口要它過來,正說明老奶奶知道這是潛意識的贈禮,因此大方地接受了它。潛意識的訊息只有接納陰性心靈的人才能接收和領悟,這是故事的第一段裡想說的。

雖然不清楚桃太郎打鬼時的年紀,但從傳說中可以推論,他也是一位兒童神或青少年神。他能吃、長得很快,彷彿是為了補償老爺爺老奶奶的年紀似地,他一下子就長大了。如果我們回想一下北歐神話,裡面的春神瓦力也有類似的描述。他不梳頭也不洗澡,一個晚上就長成了。

具有人形的妖怪是被壓抑的人格面向,這是為何他們醜陋又暴力的原因,因為他們是社會化過程裡被我們逐漸修飾和否認的內在特質。住在島上的惡鬼不時地會來村莊劫掠,正說明他們代表了陰影。妖怪從潛意識跨海而來,不定期地騷擾我們意識的人格面具,村民的無力反抗,肇因於既有人格的逐漸失靈。

而此時從河中桃子誕生的桃太郎則是我們新生的人格,他在人類(意識)與妖怪(潛意識)長久的交戰下誕生,象徵著超越功能因為兩極對立而逐漸醞釀、長成。桃太郎很清楚自己的目標,就跟哪吒一樣,他知道自己帶著「天命」,打鬼是他的人生目標。打鬼路上遇到的三位夥伴分別是狗、猴子、與雉雞,這些夥伴都對桃太郎做了同樣的要求:請給我一個糰子。

這個新生的人格(也就是桃太郎)沒有拒絕他們的請求,正說明他很清楚整合的意義。他們四個人剛好代表了我們四個心理功能:直覺、感官、思維、與情感。我們不必區分哪個是哪個,因為重點在四,它對應著四個方位與四個元素。他們的討要,一方面說明其內在的飢渴,一方面則表示他們認為自己接受餵養是他們應得的權利。分享糰子這件事表明每種功能都需要我們持續地關注。這三隻動物之所以會說人話,不正表示過去的他們一直被壓抑在潛意識中,形態沒有獲得應有的發展嗎?但從動物現身的順序我們發現,桃太郎的內在能力正逐漸成長起來。狗在地上跑,猴子在樹上爬,雉雞則騰空而飛,這是原先沈重且現實的自我逐漸脫離大地,並保持適當距離的表現。

魔鬼島上因為住著妖怪,因此是陰影聚集的地方。桃太郎跟著夥伴一起上了船,橫渡心靈的大海,方才抵達妖怪的巢穴。抵達魔鬼島象徵著桃太郎對內在陰影的正視,他不再甘心自居於陰影的受害者,而是讓自己進入陰影的核心。他們一行人在那裡打倒妖怪,潛意識的幻想、衝動、與黑暗因此被意識化,他們仍然在,但由於受到新生人格的接納而大幅減低了他們作惡的動機。這麼說來,魔鬼島上的寶物指的便不是物質,而是象徵著圓滿的自性。

那些寶物被桃太郎帶回了村莊,跟村民分享。這說明桃太郎的榮耀不僅屬於自己,也屬於群體。一個人個體化的成功往往也能嘉惠他人,為集體的心靈注入一泓清泉。我們常常見到治療成功的病人是如何用健康而有益的方式回饋週遭,他們的心態往往感染家人朋友,讓整個系統受益。

個體化因此牽涉的不只是個人,還包含了整個社會。任一個人的整合都會促成人類集體心靈的改善,桃太郎故事為我們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點。

愛智者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Published by:

junginn

鐘穎,高中輔導主任,諮商心理師,雙寶爸。困頓於生死,未脫於輪迴。沉浸在書本與思考裡,以追求真知與開悟為目標。對世上的學問都敞開心胸,在粉專「愛智者書窩」裡漸次介紹跟人類靈魂有關的所有學問。座右銘是「理解黑暗,心存光明」。

分類 心理治療與諮商專文標籤 發表留言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