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裡的心理學:《彼得潘》】

二、《彼得潘》

如果說《小王子》的永恆少年形象留給我們的是無力與哀傷,那麼《彼得潘》或許會給人歡樂與恐怖交雜的深刻印象。永無島(Neverland)的冒險有一種血腥的氣氛,彼得潘本人的性格也遠不只是淘氣而已,還時時流露出無情的殘酷本質。這一切都與永恆少年裡的少年神相仿,淘氣的希臘少年神赫密斯的誕生故事就與殺戮有緊密的關係,他甫出生就偷走了哥哥阿波羅的牛,他將牛殺盡做成了烤排分享給諸神。當事跡敗露後,他漫遊至河邊看到一隻大龜,騙牠做了一筆死亡交易,用牠的殼製成里爾琴,獻給阿波羅做為和解的禮物。

永恆少年是黑暗的,縱然他也有光明面。孩童形象象徵著重生的自性,但沒有死亡,如何重生?因此重生聯繫著死亡。個體化之旅伴隨著危險,如果永恆少年拒絕長大,那麼內在的自我實現衝動與肉體的成長必然會與之作對,最終都會毀了我們自己。說句玩笑話,有些行為只有年輕人能做,有些衣服只有年輕人能穿。不論我們再怎麼緊抓青春童真的形象,我們都無法讓時間永遠停在17歲。在《愛麗絲夢遊仙境》裡,帽匠得罪了時間,因此與三月兔永遠地卡在下午茶時光。任憑時間流逝,故事說盡,下午茶仍永不休止。他們身邊滿是用髒的茶杯與茶壺,但卻沒有時間清洗。他們的生活只剩永恆的現在,雖然不需冒險,但卻停止了創造。

永恆少年的內在總是充滿豐富的幻想,即使外表看起來似乎毫無長進也是如此。這樣豐盈的內在財富常常會反過來變成吞噬我們的黑暗力量,它的代價就是死亡。即使不是肉體的死亡,也是現實生活的死亡。啃老、繭居、足不出戶、缺乏任何有意義的生產力,最後是帶著愧疚老去。關於成長這件事,永恆少年只能接受它,或者被他殺死,中間沒有其他選項。

(一)永無島與彼得潘

除了一個孩子,所有的孩子都會長大。孩子們總是到了兩歲就會明白這件事。兩歲既是開始也是結束。這本書的女主角溫蒂是這樣發現的,達林太太(也就是溫蒂的母親)將溫蒂送她的花放在胸口,感動地說:「歐,你要是一直像這樣子多好啊!」在溫蒂之後,接著出生的是約翰,然後是麥可。他們姊弟三人總是排成一排,在保姆的陪伴下一起去上學。他們的保姆叫做娜娜,是一隻狗。這隻狗讓達林先生有點困擾,因為他覺得娜娜似乎不夠尊重他。但達林太太向他保證,娜娜非常敬佩他!直到彼得潘出現之前,世界上再也沒有比他們更樸實快樂的家庭了。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永無島(Neverland),溫蒂、約翰和麥可也不例外,但他們的永無島離不開家庭模式。玩耍的孩子們總是拖著小船登上這些神奇的海灘。我們也到過那個地方,我們到現在還聽得見浪潮聲,雖然我們再也無法上岸了。作者繼續描寫永無島,在所有令人愉悅的島嶼之中,永無島是最舒適、最緊湊的,島不太大,也不會太分散,從一個冒險到另一個冒險的距離恰到好處,十分緊湊。白天你用椅子和桌巾完遊戲時,一點也不會感覺到它的存在,但是在你入睡前的兩分鐘,它就變得非常真實,這就是要點夜燈的原因。

每個孩子都會長大,每個孩子都明白這件事。我們受到時間的影響,從小寶寶變成了小朋友,然後有一天,我們會變成大人。孩子總是以為大人狀態是一夕之間完成的,所以他們總會在一覺過後急著問你,「我長大了嗎?」或者在吃完午飯後大聲地宣稱:「我長大了!現在我要喝咖啡!」但矛盾的是,如果你的孩子下面有手足,他又會意識到一種微妙的競爭,一邊耍賴,一邊嚴詞正告:「我現在是小寶寶,我不會自己穿鞋子!」而小孩成長到大人之間的階段有多漫長啊!每個父母都曾經為這樣的轉銜期煩惱過。

童年期的幻想逐漸受到大人世界的進逼,考試、學校、分數、成績單、科系選擇、畢業出路、乃至婚姻與家庭,所有這一切都需要我們調集心理的能量,將資源集中在意識層次上,當心理能量越集中在意識,我們就越無法顧及潛意識的幻想。心理能量的重新分配可不是簡單的事,它涉及的是艱困的拔河,因為意識自潛意識處誕生,幼稚的心靈往往沒有足夠的主導權來決定先後順序。有些孩子走得快,有些孩子走得慢,更有些孩子一開始走得快,但沒多久卻大幅落後了。許多上了國、高中後適應不良的孩子遁入了手機遊戲或網路世界尋找安慰,他們的心思在哪裡?就在永無島。

永無島裡有無休止的冒險,永遠充滿樂趣。但別忘了它的名字叫做Neverland,也就是說,這座島嶼並不存在。但說它不存在也不客觀,它至少曾經在我們的心理,陪著我們長大。就算是大人,也偶爾會在夢境裡、白日夢中見到它。孩子的潛意識心靈比起我們更為活躍,所謂成長,或許就是要拿捏好現實與永無島之間的分寸吧!永恆少年的困難之一,就是離不開這座島。他們貶抑外在的現實世界,拒絕長大。猶如我們即將看到的彼得潘。

孩子們開始談到彼得潘這個人。達林太太想不起這個名字,但當她開始回想童年時,便想起了這位彼得潘,據說他和仙子們住在一起,還有許多關於他的傳說。例如,當孩子們死了之後,他會陪著他們走一段黃泉路,免得他們害怕。那時她也這麼相信,但她現在結婚了,懂事了,非常懷疑是否真有這個人?孩子們對這些傳說深信不疑。那天晚上,孩子們和平常一樣上床睡覺,她也睡著了,但不久後她驚醒,發現了那個男孩。不知為何,達林太太立刻就知道那是彼得潘。他是一個可愛的男孩,穿著用枯葉脈和樹漿做成的衣服,長著一口乳牙。當他發現達林太太是大人時,就朝她齜牙咧嘴。一陣尖叫後,娜娜跑了進來,撲向彼得潘,但他卻輕盈地從窗戶跳了出去。娜娜嘴裡叼著東西,是彼得潘的影子!

彼得潘出現了!他不再是孩子們的傳說,而是真真實實的人。達林太太在小時候也聽過這個名字,但他長大了,就不再相信他的存在。正如我們都去過永無島,只是長大後的我們再也無法上岸。認同現實並不是壞事,只是人類並非機器,不可能以純智性的方式過活。或許作者要表達的正是這個。方才說過,成長需要我們拿捏好現實與永無島之間的分寸。永恆少年離現實太遠,而大人們又離現實太近。這樣都不是中庸之道,也讓我們的人格難以完整。

彼得潘的存在具有矛盾的特質。我們先看看他的外表,他穿著用枯葉脈和樹漿做成的衣服,長著一口乳牙,看到大人就齜牙咧嘴。這都說明了他的年紀,而且他從來沒有長大。他是個永遠的青少年,永遠的孩子。對於任何大人的事物都深惡痛覺。但弔詭的是,我們後面會看見,這個不想長大的男孩想要個媽媽。為什麼?因為他需要有人晚上幫忙蓋被子,白天幫忙補衣服、縫口袋。而沒有口袋的衣服是很難用的。彼得潘對大人(也就是媽媽)的描述都是純功能性的,易言之,他顯現出一種過度發展的直覺功能,因而將與其對立的感官功能壓抑在潛意識裡。孩子們都是直覺敏銳的生物,這是為什麼父母親在照顧起他們時特別辛苦的原因。直覺功能與感官功能彼此對立但又相互補償。父母親得擔負起照料孩子身體的義務,易敏的皮膚、玩過頭就忘了喝水和上廁所的本性、對蔬菜的討厭、對甜食和水果的過份攝取、拒絕上床休息等習慣。簡單說,我們照料的是一頭無法自我照顧的小動物。

優勢功能的過度發展最終都會帶來厄運,真實生活裡我們總會碰見無法用特定心理功能解決的生活領域。這時最常見的解決方法就是尋找另一個人做為自己的補償,這是彼得潘為什麼需要媽媽的原因,因為他拒絕長大。這種特質也很致命,因為成長不會停下腳步。想想我們的身體,它知道什麼時候該抽高,什麼時候該增重。很不幸地,等時間一到,它也會讓頭髮變白、皮膚長皺、接在生命終點的,是死亡。所有想要永久停留在某種階段的企圖都會失敗,生命從不等人。不僅身體如此,心靈也是一樣。停滯的企圖與自我實現的願望是並存的,心靈中的每種元素都彼此矛盾,有多少愛就有多少恨,反之亦然。永恆少年的內心受到這種矛盾的驅使,他有多拒絕現實,就有多被現實吸引。這是為何我們總會在拒學症的孩子身上看見強烈的「分裂」與「否認」的防衛機轉,而這樣的拉扯最終會使人走向毀滅。

關於彼得潘的第一則傳說,竟然就與孩子的夭折與黃泉路有關。這難道是巧合嗎?還是作者無意識地敏察到了永恆少年原型的黑暗面呢?

(二)出發與飛行

達林太太仔細地檢查了那個影子,但只是非常普通的影子。她小心地將影子捲起來。小心翼翼地放在抽屜裡。但這卻讓彼得潘有了再度闖進房間的理由,於是就在達林先生與達林太太不在家的某個晚上,彼得潘又溜了進來,但發現影子黏不回去,他哭了起來,因此遇見了溫蒂。溫蒂問他哭的原因?叫什麼名字?住在哪?彼得回答,「第二個路口右轉,然後一直向前走,直到天亮。」溫蒂問他有沒有媽媽,他說,「沒有媽媽。」他不但沒有媽媽,而且根本就不想要什麼媽媽。她覺得人們實在太高估了媽媽的角色。然而,溫蒂立刻想到他應該是遭遇了悲慘的事。但彼得卻氣憤地說,他是為了沒辦法把影子重新黏回去而哭的,不是為了媽媽。溫蒂馬上想到了方法:用針線縫回去!

影子說明了彼得潘了雙重性質,他既是那位不老的青春少年神,又是個擁有真實重量的人。依我們對彼得潘的瞭解,我想他並不需要這個影子。但有趣的是他卻回來找影子了,而且還試著將影子給黏回去。但正是他企圖尋回影子的企圖,才使他進入了這戶「樸實快樂的家庭」。換言之,我們可以將它視為永恆少年內心也想要回歸現實的潛意識願望。前面提到,停滯與成長的願望總是矛盾地彼此存在,彼得潘找影子的舉動指出了這一點。做為彼得潘的阿尼瑪,溫蒂提的問題全部都緊扣著現實而發,溫蒂問他為什麼哭?叫什麼名字?住在哪裡?有沒有媽媽?這都是永恆少年不太關切的問題,包含情緒狀態、自我認同、安全與庇護、以及家人與親密關係。

果不其然,彼得潘很快就否認了。他覺得人們高估了媽媽的角色,同時也否認自己哭的原因跟這有關,純粹是因為影子無法用肥皂黏回去。我們再一次看見永恆少年沒有能力處理自己的陰影,肥皂是清潔劑,彼得潘想要重新擁有影子的方式竟然是把它洗掉!換言之,他是用否認的方式來挽回自己失落的一角,難怪不會成功。我們從書中的描述知道,溫蒂與彼得潘約莫在同個年紀,但溫蒂顯然就是彼得潘需要的那個補償,她知道應對現實的方法,如果不能黏,就用縫的。縫紉屬於一件女性的功夫。涉及手眼協調的能力,我想不需要多說,讀者也很清楚這不是直覺型的彼得潘能處理的。於是彼得潘的人格第一次有了想要進行整合的願望(雖然最後並沒有成功),他邀請溫蒂一起去永無島。

影子縫合好後,彼得潘立刻回復原本狂妄自大的本性。他大喊著:「最聰明的人就是我!」完全忘了這是溫蒂的點子。他們聊了起來,彼得潘告訴她自己從父母親身邊逃跑的原因,「因為我聽見我的爸媽在談論,談論我將來長大以後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說到這裡,他激動了起來,「我不想長大。我要永遠當個小男孩,開開心心地玩。」跟彼得潘住在一起的還有許多仙子們,其中一位叫叮噹的仙子更是與他形影不離,她顯然對彼得潘情有獨鍾,因此對溫蒂有強烈的嫉妒心。此外,住一起的還有一群「遺失的男孩」(the lost boys),而彼得潘就是他們的隊長!他請溫蒂一起走,「去說故事給那些男孩們聽。」溫蒂拒絕了,他繼續誘惑著溫蒂,說那裡有美人魚,又企圖打動她的母性,說晚上睡覺的時候,溫蒂可以幫忙替大家蓋被子,甚至補衣服、縫口袋。溫蒂終於無法抗拒,但她不會飛。

永恆少年的劣根性正是他們吸引人的地方。爽朗、無憂無慮、率直、勇敢且自然。只有孩子和母親才會上他們的當。服從紀律對他們而言很困難,因為常規不應該對他們有效。如果可以,他們會盡量遠離大地、遠離規範。在希臘神話裡,偉大的工匠戴達洛斯(Daedalos)帶著兒子伊卡洛斯(Icarus)逃離米諾島,他為倆人做了一對蠟做的翅膀,父親叮囑兒子千萬不可飛得太高,以免蠟被太陽融化;但也不可飛得太低,以免被海水打濕翅膀。伊卡洛斯跟在父親身後飛翔,但他太高興了,這種無可言喻的自由充滿了他,伊卡洛斯飛得太高,翅膀上的蠟被太陽融化,他摔落海裡淹死,待父親發現後已經太晚。

這段描述雖然只是整篇神話的旁支故事,但在永恆少年的敘述中相當知名。因為它貼切地說明了永恆少年如何與潛意識母親之間有著共生的關係。大海就是母親的象徵,它連結著死亡。同時,父親象徵著紀律與規範,但戴達羅斯的教誨對兒子卻沒有幫上任何忙。永恆少年嚮往自由,他們只想要讓自己更高,遠離土地所代表的現實原則。結果在最高處碰見了太陽,它的熱度及光芒象徵著我們的意識,它很快就把蠟做的翅膀給融化。我們總以為自由是「輕」,卻不知道它背後隱藏著「重」。每件事物都有它的對立面,責任便是自由的對立面。因此弔詭的是,夢想雖然仰賴人生的輕,實踐它卻必須仰賴人生的重。戴達洛斯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告誡兒子要「執中而行」。

永恆少年最終抵達不了最高處,因為他的內心嚮往著死亡這個黑暗的母親。在他就要觸及夢想之前,他們往往就會放棄,又逃回母親的懷抱裡。小時候是媽媽,長大後是其他的年輕女人或另一半。直到無路可逃,直到中年來到,甚至老之將至。回過談故事,溫蒂就是彼得潘想要的母親,也因此她才會上當,跟著他離家,帶著兩個弟弟前去永無島!這裡也要聊聊那些「遺失的男孩」,從原文可以發現,他們其實也是一群迷惘的孩子(the lost boys)。換言之,他們這群迷路找不著家的孩子同時也是迷惘的。永無島上的生活雖然冒險刺激,沒有規範,沒有責任,但他們同樣受找不到方向所苦,而聚焦和適應現實卻仰賴意識的能力。

年輕人的功課是讓自己在世界這個大舞台中擁有更多的東西,因此在童話的母題中常會看到屠龍、尋寶、救公主等劇情的安排。孩子必須把童話中的想像落實到現實生活裡,屠龍的戰役是升學與求職過程的拼搏,尋寶是得到社會的獎賞與回饋,救公主就是開展親密關係。也就是說,內在的幻想必須漸次讓位給外在的現實,然後如預期地完成故事書裡的冒險。每個人都曾經在這個過渡階段舉步維艱,未能順利跨越的年輕人往往變得憤世嫉俗。

溫蒂與兩個弟弟開始練習飛翔但不太順利。彼得告訴他們訣竅,「只要想著美好快樂的事,那些念頭會把你抬到空中。」當然是開玩笑的,還得有特別的仙粉才行。室內很快就不能滿足他們,他們決定飛出去!這正中彼得的下懷,他繼續蠱惑他們,永無島那裡不僅有美人魚,還有海盜!他們飛進了夜空,達林夫婦和娜娜趕到的時候已經太遲了。這條路異常遙遠,但彼得潘並不是貼心的嚮導,他的心思都放在捉弄他們還有遊戲,如果他們因為不小心睡著而掉下來,他會等到最後一刻才救他們,但這純粹只是為了要賣弄他的身手。再說他的喜好變化無常,沒人知道下一刻他會不會覺得這很無聊而任憑他們自己掉進海裡淹死。他會因為想起和某顆星星說過的有趣笑話而狂笑著俯衝下來,可是他已經忘記是什麼笑話了;有時他又會從海裡飛上來,身上還沾著美人魚的鱗片,可是他又說不上來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有時他甚至會忘記溫蒂三姊弟是誰,叫什麼名字。

仙粉還有想著美好快樂的事,只要有這兩樣東西,你就能飛起來!如果我們把仙粉換成糖果餅乾或者啤酒跑車,或許會更好理解彼得潘的意思。這也是每個永恆少年能夠得到快樂的方法,透過擁有某項具有魔力的寶貝。然而現實中並沒有魔法,你可以想見這有多令人沮喪。但彼得潘卻帶來了神奇的仙粉,誘惑著孩子們去飛翔。這段描述展現了十足的永恆少年風格,調皮好奇、但不負任何責任。他們會真誠地給你承諾,但不能指望他們遵守承諾。這是造成許多親子衝突的主因。父母會怪罪孩子,說他們明明答應買新手機後會更認真唸書,或家中裝了wifi後會更加自律,但他們卻違背諾言。青少年傾向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現實的壓力與外在的誘惑,因此他們的承諾不能完全當真。但也不能因為這樣就否定他們許下諾言時的誠意。

他們還在學習,學習一定會有拉扯,時而前進,時而後退。父母要有足夠的耐性和靈活的策略才行。多數的我們都會在出社會進入職場後慢慢地取得這之間的平衡,但被永恆少年原型所擄獲的人卻不然,不管到幾歲還是一貫玩世不恭的態度。彼得潘誘使溫蒂三姊弟飛向永無島,但並不關心他們的福祉,甚至忘記他們的名字。這一切都說明了永恆少年有趣卻危險的兩面性。在前往永無島的旅程裡,沒有適合的嚮導是很致命的。心理諮商的過程說明了這一點,當事人能走多遠,往往仰賴治療師的能力與視野有多深。這是為什麼治療師需要督導,學生需要老師的原因。在禪的修行中,師傅知道徒弟可能在哪一條路走錯彎,又在哪裡會踢到石頭,什麼時候需要休息,什麼時候得耐心看著徒弟犯錯。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或許可以這樣比擬。成長,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溫蒂媽媽與虎克爸爸

永無島察覺到彼得正在回來的途中便醒了過來。我們應該說它被喚醒了,但是說「醒來」更好。這座島上除了彼得和遺失的孩子外,還住著海盜與印第安人,但除了那群遺失的孩子,所有人都渴望鮮血。出於被殺或其他原因,孩子們的數量常常在變。當他們看起來好像在長大-這違反了島上的規矩,彼得就把他們餓死。島上的居民一圈繞著一圈轉,孩子們在尋找彼得,海盜出來尋找遺失的孩子們,印第安人尋找海盜,野獸尋找印第安人。他們從沒碰見彼此,因為他們維持等速前進。所有人都密切注視著前方,可是誰都沒察覺到危險可能從背後偷襲。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這座島是多麼真實。

永無島的象徵越來越清楚,它不僅是孩童的幻想樂園,同時也是致命的叢林,而活在叢林就得遵守叢林的法則。永無島似乎有自己的生命,因為它可以「察覺」,還可以「醒來」,也就是說,永無島不僅是永恆少年的庇護所,同時也是一個有著自己生命和規律的古老心靈。但它同時也是被動的,因為它與彼得潘之間有某種特殊的聯繫。永恆少年如果是原型,那麼永無島就是集體潛意識,這樣我們就明白了它與彼得潘的關係。除了那群遺失的孩子外,所有人都渴望鮮血,包括彼得潘也是,因為只要有孩子長大,就得活活餓死。永無島顯示了永恆少年恐怖的一面。因此作者說,這座島是真實的。但它仍然保有某種規律,因為所有的人都注視著前方,誰都沒察覺到危險就在後面,他們等速地一圈繞著一圈,就這樣度過整天。這裡描寫的是沒有結果的永恆運動,這是許多神秘主義者追求的狀態,一種涅槃之境。但由於這種態度太過出世,因此離整合仍舊太遠。永無島的虛幻對應著它的真實。

潛意識並不比意識安全,任何耽溺在此處的人都有可能被吞沒。潛意識從不遵守意識的規範,這點只要從沒有人可以控制夢境的內容就可以發現。當彼得潘離開永無島來到人間尋回他的影子時,可以視為他整合心靈的第一步。他不僅尋回了影子,還邀請了溫蒂做為大家的媽媽。要知道,一直以來永無島上就沒有女孩子(除了小仙子與印地安的虎蓮公主以外),因此即使那只是對優勢功能的補償,但仍是他做的一個大膽嘗試。在後文裡,遺失的孩子們很開心地迎來了溫蒂,他們全都跪下來,張開雙臂叫道:「溫蒂小姐,請你做我們的媽媽吧!」溫蒂害羞地推說自己沒經驗。彼得卻說,「沒關係,我們需要的,只是需要一位像媽媽一樣溫柔的人。」

永恆少年身上常常可以看見母親議題。他們似乎很難從母親的影響力中獨立出來。母親可以是寬柔的,但同時也是控制的。原始部落裡的大母神不僅是豐產的象徵,同時也是死亡的象徵。埃利希 ‧ 諾伊曼(Erich Neumann,1905-1960)就曾分析,大地既是下界與地獄,也是墳墓與洞穴。生者在世界這個大容器中受到庇佑,死後他的肉身也在墓穴、棺木、或骨灰譚裡裡受到保護。負面的女性原則可以從各種恐怖女神的神話中看見,一般都是採取妖怪的形式。大地子宮變成了致命的、吞噬的大口,地獄的深淵、漆黑的洞穴、墳墓與死亡,都吞噬了光明,留給人的是一片空虛。恐怖女神吞食自己的子女,用他們的屍體作肥料,用其鮮血澆灌自己,讓自己保持肥沃。恐怖女神往往跟生死都有相連,她們既給予生命,又熱衷於剝奪他們。阿茲特克的戰士會殺死大量戰俘,用他們的鮮血確保大地的肥沃與再生,獻祭的對象就是冥界的女蛇神。

有趣的是,這本書裡似乎少了一位父親,也就是男性原則。但只要我們進一步觀察就會發現,虎克船長是裡面最重要的成年男性人物。虎克船長是海盜中最兇惡的人物,但是他卻非常害怕島上的一隻鱷魚。他強調,他並不怕所有的鱷魚,只怕咬掉他手臂的那一隻。但幸虧牠吞下了一個鐘,那個鐘在牠肚子裡滴答滴答作響,因此每逢牠靠近時,虎克才能拔腿就跑!他的手下斯密說,「可是總有一天,那鐘會停下來的,到時候鱷魚就會抓住你了。」虎克回答,「是啊,我怕的就是這個。」

溫蒂是溫柔的媽媽,虎克卻是暴戾的爸爸,書裡描寫他的性格不屈不撓,還帶著貴族的氣派。他受的是良好的英國教育,因此特別重視穿著與風度。最令他感到焦慮不安的,就是對自己的表現是否符合風度的想法。在他終於逮到所有遺失的孩子後,他陰鬱地說,「沒有一個孩子愛我。」從這些描述中可以發現,虎克實在是一個典型的傳統父親,但他卻始終站在彼得與孩子們的對立面。他熱衷於追求權力,因此不由得覺得自己的野心太大。與斯密的談話更顯示出,他害怕的並不完全是鱷魚,而是牠吞下肚子裡的鬧鐘。滴答滴答作響的聲音是不停流逝的時間,大副斯密雖然個性單純,但回答卻意在言外,「可是總有一天,那鐘會停下來的。」換言之,死亡最後會抓到每一個人。虎克則展現了難得的坦誠,「我怕的就是這個。」

父性原則總是聯繫著創造、無私、紀律、堅持等特質,如果上帝只用兩天創造世界,第三天後就開始偷懶,那這世界會變成什麼模樣?但虎克並不是一位好的父親典範,實在說來,它代表的是負向的男性法則,他與現實世界太過接近,重視權力、野心、還有他人的評價(這是他過份重視風度的心理原因),這些特質恰好與永恆少年相反,他們鄙視這些大人認可的價值。這點我們在《小王子》中已經討論過。彼得與虎克之所以勢不兩立主要與此有關,換言之,他們在對方身上看見了自己逃避的影子。關於陰影,我們將在《化身博士》與《地海巫師》裡詳談。

像虎克這樣的男人最容易在中年時遭受死亡焦慮的侵襲。他們過度仰賴意識,重視現實法則,像小王子遇到的商人那樣熱衷於加法。分數、名次、存款、交過的女朋友數量,他們的人生價值墊基於量的堆積,而不是質的深度,因此在中年後他們無法免除生命對他們的叩問。生命總是在乎深度的,「愛得深」比「愛得多」來得深刻且有意義。托爾斯泰的名著《伊凡伊里奇之死》精準地描寫這類追求體面的人如何在死亡面前被擊潰,從而顛覆了整個人生的價值。死亡注定會帶走所有東西,而存在的孤獨只可能被生命的深度所安撫,因此追求數字(也就是廣度)的人總是在潛意識裡明白自己站立在不斷下陷的沙地裡。這驅使他們想要擁有越多,直到這樣的防衛機轉終於行不通為止。

他們會像賽跑一樣過人生,從來不能活在當下。在這點上,永恆少年倒是表現得不錯。彼得潘被眼前一個又一個的冒險所吸引,沒有過去,也不做規劃。在虎克被時間所帶來的死亡焦慮所侵襲時,因為救印第安公主虎蓮而受傷的彼得卻被困在即將被湖水淹沒的岩石上,雖然他很勇敢,但終究也感到害怕了。但不久後,彼得露出他獨有的微笑,彷彿在說:「死亡將是最大的冒險。」因此他與虎克恰好是對立又互補的兩極,所以他們都必須把對方殺死。但我們知道,「殺死」陰影只能是一種象徵,因為陰影是我們自我認同的一部分,我們只能整合它,但整合它的同時,我們幼稚的自我也會被殺死。

(四)對決

這一回的鬥爭,彼得佔了下風。但幸虧他被永無鳥給救了起來,溫蒂跟虎蓮都愛上了彼得潘,正如叮噹那樣,他隱約感覺到她們都想成為彼得的什麼,但彼得卻搞不清楚那是什麼?對他而言,女孩子只可能是自己的媽媽。因此當溫蒂假裝彼得是那些遺失的孩子們的爸爸時,彼得雖覺得有趣,卻很快就恐慌起來,「我在想,這只是假裝的,對吧?假裝我是他們的爸爸。」溫蒂一本正經地回答,「是啊。」

這麼看來,不僅虎克擔憂時間,就連彼得也是如此。他告訴溫蒂,「如果他是真正的爸爸,那他就會變老了。」誰說彼得不是永恆少年呢?他們就算擁有親密關係,心理上仍然保持單身,他們從來不在關係裡。他們只能是媽媽的孩子,而不能是誰的丈夫。因此他們注定在親密關係裡感到挫敗,因為沒有人可以永遠充當自己母親的影子。

溫蒂總是會對遺失的孩子們說故事,她最愛說的是達林一家人的故事,達林先生與達林太太生了三個小姊弟,有一天他們飛走了,到了永無島,那裡住著許多遺失的小孩。溫蒂會問那些聽故事的孩子們,爸媽看到那些空下來的床作何感想。然後愉快地告訴大家,故事中的小姊姊知道,媽媽肯定會一直開著窗戶,好讓她的孩子們飛回來。雖然三個小姊弟待在外面玩了很多年,但媽媽一直在等他們,所以他們又回到媽媽和爸爸身邊,過著幸福的生活。彼得抗議,他說媽媽早就忘了自己。這句話讓溫蒂有些擔心,她決定今晚就啟程回家!孩子們都愁眉苦臉,溫蒂告訴大家,每個人都可以跟自己一起回家,她會說服爸媽收留他們。彼得果斷地拒絕了,「我只想永遠當個小男孩,永遠玩下去!」

永無島猶如希臘神話中的水仙平原,亡者在此處會失去前世的記憶。什麼樣的靈魂會待在水仙平原呢?就是那些生前既無犯錯也無貢獻的人們,易言之,是犯了「平庸之罪」的靈魂。永恆少年的內心雖然充滿了幻想的冒險生活,但他們在現實生活裡卻可能毫無建樹可言。一個工作換過另個工作,一個對象換過另個對象。俗語說,滾石不生苔。他們沒有積累任何深刻的東西,因此成就也無足稱道。這不是說他們沒有能力,相反地,他們有很好的直覺,在藝術、文學、或靈性領域裡也常展現過人的天賦。但中年過後他們給人的感覺就只是平庸,畢竟我們只會稱讚早慧的年輕人,但卻不會給這樣的中年人任何關注。因此屆於不惑之年的永恆少年也很容易痛恨自己的平庸。

溫蒂已經發現,自己的兩個弟弟慢慢失去了對父母的印象,她的擔憂預示著永無島生活的結束,她知道返家的時間到了。溫蒂本來是做為彼得的補償功能而被邀請到永無島的,這件事雖然是彼得試著從天空返回人間的重要嘗試,但他卻沒有進一步地整合溫蒂所代表的現實意識。他拒絕了返家的建議,他堅持留在天空,這不得不讓我們回想起小王子,在地球漫遊一年後,他仍然決定返回B-612星球,而不是履行馴服完狐狸後的責任。小王子不惜以死亡為代價拋下變重的身體,彼得潘也不惜割捨溫蒂和那群遺失的孩子們。這再度說明了永恆少年沒有維持親密關係的能力,朋友與愛侶是隨時可以拋棄的累贅,因為親密關係永遠會讓我們的身體變「重」。一如狐狸告訴小王子的那樣,馴服就代表了責任。感情中的輕與愉悅伴隨著重與責任,這樣的兩面性是成人之路上最困難的。

我們本能地偏好自由,但割捨責任的人也不會有自由,他們在諮商室裡抱怨千篇一律:無聊。人生的意義是透過參與這個世界而得到的,參與伴隨著責任。逃避責任的人同時也逃避了意義,換言之,逃避了生命。因此永恆少年期待的「永恆」其實只是現在,他們想像中的永恆既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我們都知道這個故事的結尾,彼得很快就忘記了溫蒂,他將帶走溫蒂的女兒,進行另一場冒險。

因為彼得救了虎蓮,因此印第安人現在成為他們的盟友。但虎克卻用計擊敗了他們,印地安戰士被屠殺大半,孩子們的家頓時失去了守護。虎克命令斯密擊打印第安人的手鼓,讓孩子們以為印第安人勝利了,他們卸下了心防紛紛爬出樹洞,因此全部被海盜擄獲。彼得逃過了一劫,他發下毒誓,這次不是虎克死就是他死!大獲全勝的虎克並沒有特別得意,反而顯得情緒低落。夜深人靜時他總是特別孤獨。他熱愛名聲,雖然那華而不實。他恨彼得,因為他很自大。他嫉妒水手長斯密,因為他發現那群被擄來的孩子們很喜歡他。虎克給那群孩子兩條路:加入海盜或者跳下甲板!孩子們拒絕了。正當虎克咬牙切齒的時候,他聽到了鱷魚可怕的滴答聲。他嚇得跪在地上,命令手下把他藏起來。滴答聲越來越近,上船的竟然是彼得!

這座島上的四群人或許會讓我們聯想到榮格的心理功能(但不是非得這麼想),海盜們是優勢功能,因為他們是島上的成年人;野獸們則代表劣勢功能。有趣的是,虎克最怕吞了時鐘的鱷魚,而被壓抑的都會成為鬼怪,當它被投射在外界就會成為魍魎魑魅,因此這個從野獸肚子裡傳來的聲音正好是劣勢功能對優勢功能的抗議與召喚。印第安人與孩子們是輔助功能,因為前者象徵著未完全進入文明的種族,孩子們則是未長大的成人。所以當海盜們先是屠殺了印第安人,然後接著抓走了孩子們,象徵著優勢功能已經過度發展。但正如我們見到的那樣,大獲全勝的虎克並不得意,反而顯得情緒低落。僵化的人格不可能再這樣漫無節制地運作下去,走舊路到不了新地方,終有一天,改變會找上門來。果然就在處死孩子的前夕,滴答聲又出現了。

這隻鱷魚似乎存心跟虎克作對,在他取得全面勝利的時候找上門來。有道是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偏偏是在日子過得最成功的時候,我們會被一個怪夢驚醒,或者孩子突然不想上學了。家庭內自成一個系統,當父母親過度貼近現實的時候,孩子似乎會因為系統內的補償機制而逐漸與現實脫離。因此在治療那些不想上學的孩子時,父母親有必要一同接受心理諮商才好。不可一世的虎克就這樣被彼得潘的詭計給嚇倒,剩餘的海盜們則被他與孩子們一起解決了,這可以說是優勢功能的全面潰敗。我們的內心世界住著不同的居民,任何一個忽略和打壓他們的人都會經歷這種失敗。

虎克被孩子們團團圍住,他們一次次逼近他,又被一次次逼退。終於,彼得和他單獨交鋒了。惡鬥過後,虎克落敗,他對著彼得喊道,「你到底是何方神聖?」彼得回答,「我是青春,我是快樂,我是剛破殼的小鳥。」虎克感到很絕望,他縱身跳下海,卻不知道那隻鱷魚正在水裡等他。原來他肚子裡的鬧鐘已經停了下來,所以才會悄無聲息地出現。他就這樣變成了鱷魚的大餐。得勝回家的那晚,彼得做了很多夢,他在夢中哭喊很久,溫蒂緊緊地抱著他。

彼得擊敗了虎克,但是解決他的卻是鱷魚,因此我們可以說他最終是被劣勢功能給吞噬。潛意識總是尋求補償,因此榮格指出,劣勢功能很容易因為補償作用而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外人很難真的區分個體的真實傾向。榮格說,「這是因為劣勢功能會主觀地覺得自己才是真正的功能,它認為自己才是更重要或更真實的傾向。」例如,當一個思考型的人被其對立的劣勢功能擄獲時,會表現出全然天真和拙劣的情感,讓人誤以為感性而激動的特質才是他真正的傾向。他繼續談到,第四功能(就是劣勢功能)的核心就是自主性,它是獨立的,會攻擊我們、吸引我們,使我們昏頭轉向,以致於再也不是自己的主人,再也無法區別自己與他人的不同。

但對彼得來說又是完全不一樣的狀況,夙敵虎克被解決的那一晚他卻做了惡夢。殺死敵人很少讓我們快活,因為他們承載的是我們內部投射出去的黑暗面。殺死他們的同時,我們靈魂裡的某一部分也會跟著死去。

(五)返家

彼得、溫蒂與其他孩子們終於能夠啟程了,他們駕著虎克的海盜船往溫蒂的家裡出發。溫蒂與兩個弟弟躺回了床上,裝作一切都沒有發生。達林太太開心地叫了起來,達林先生和娜娜也衝了進來。彼得從窗外向裡張望。他快樂的事數也數不清,那是別的孩子永遠得不到的。但是,只有這一種快樂,他隔著窗戶看到的那種快樂,是他永遠也得不到的。其他的孩子們都被達林夫婦給收養,只有彼得拒絕了。他下了決心,「誰也不能把我變成大人。」他和溫蒂約定好,每年的春季都會回來接她回永無島幫忙大掃除。

遺失的孩子們漸漸長大,忘了怎麼飛。來年彼得造訪時,已經忘了去年發生的事,對虎克跟叮噹完全陌生。第二年,彼得沒有來接她。再下一年,他又來了,但他不知道自己漏了一年。這是溫蒂最後一次見到彼得。她長大了,變成一位少女、媽媽,生了一個叫做珍的女兒。然後彼得潘又出現了!彼得向她打招呼,彷彿一切都沒有變,因為他只想到自己。他指責溫蒂竟然忘了春季大掃除這件事,彼得終於發現溫蒂長大了,於是他哭了起來,一如當年他黏不回自己的影子那樣。這哭聲驚醒了珍,她問彼得為什麼哭,彼得回答,「我回來找媽媽,我要帶她去永無島。」珍告訴她,「我知道,我正在等你。」他們一起飛了起來,溫蒂大喊:「不,不!」但他們還是離開了,珍向媽媽承諾,大掃除完她就會回來。事情就這樣周而復始,只要孩子們一直無憂無慮、天真無邪,就會一代又一代一直傳下去。

這樣的文字給人悲哀的感覺,但令人悲哀的不僅是我們都會變老、都會被時間擊敗。還有一種感覺是說不出口的,那就是彼得陷入的永恆回歸。他會展開一個又一個冒險,然後尋找一個又一個「媽媽」,乍看之下他遺棄了每個人,溫蒂、虎克、叮噹、還有那些遺失的孩子們。但事實上,他才是被遺棄的那一個。溫蒂和其他的孩子們都選擇了現實,他們知道某些事情只能遺留在過去,他們真正拒絕的是彼得所象徵的幼稚心理。事情就這樣周而復始,彼得也這樣一再地被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們遺棄。不僅孩子們遺棄了他,連時間也遺棄了他。更重要地,他每次尋訪「媽媽」回永無島的舉動,結果都遺棄了自己。他從未真的回到地面上,和現實做有效和有益的整合。讀者內心真正的悲傷是對著彼得而發的。

長大與變老並不會讓我們傷悲,真正會讓我們傷悲的是一事無成。人不僅會變老,也會變好或變壞。但有些人只是變得日漸平庸,對我而言,那才是真正的地獄。沒有愁苦,就不會有歡樂。心理感受都是相對的,激情與快樂能維持的時間很短,心理學把這個現象稱為「享樂適應」。當前的社會文化錯誤地將人生目標放在追求快樂,這反而使憂鬱症的人口大量增加,因為我們的情感系統不是以實現持久的愉快為目的。快樂基本上只是一種短暫的滿足,如果追求過度的激發只會造成令人失望的反效果。變老讓我們明白這件事。因此許多人會在老年後改追求「平和」,而這是追求快樂與冒險的彼得潘永遠不會明白的道理。

為什麼彼得的記憶如此短暫?為什麼他的心思必須不停地追求新奇事物,正因為永恆少年的快樂無法延續。現實生活裡,每位永恆少年都會老,無法像彼得潘那樣拒絕長大。拒絕接納現實的後果,就是平庸。永恆少年最害怕平庸,但隨著時間過去,他們總會變成一個平庸的中年人。而他們在拒絕平庸的同時,也拒絕了自己。

永恆少年也永遠得不到那種快樂,就是彼得潘隔著窗戶看見的情感之樂。對男人而言,女人代表著與大地的束縛,特別當女人想要有小孩的時候,建立家庭會使他與大地永遠綁在一起,因此永恆少年必須不斷躲避這個情境。但億萬家產比不上子孫滿堂,幸福感很少被成就高低所決定,而是親密關係的品質。易言之,深度(而不是廣度)決定了我們是否幸福。永恆少年注定會有遺憾,因為時間是發展深度的必要條件,當他們拒絕時間的同時,也就決定了自己的命運。他們放棄成長,也被成長放棄。他們遺忘別人,也被別人遺忘。《彼得潘》一書的悲劇性就在此處。

 

愛智者

(圖片來源:Variety)

Published by:

junginn

鐘穎,高中輔導主任,諮商心理師,雙寶爸。困頓於生死,未脫於輪迴。沉浸在書本與思考裡,以追求真知與開悟為目標。對世上的學問都敞開心胸,在粉專「愛智者書窩」裡漸次介紹跟人類靈魂有關的所有學問。座右銘是「理解黑暗,心存光明」。

分類 心理治療與諮商專文標籤 2 則迴響

對「【故事裡的心理學:《彼得潘》】」的想法

  1. 真的很謝謝作者願意寫下對「彼得潘」的見解,這陣子面臨的那些不知來由的低潮,看到了作者的文字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阿原來那時的我是因為這樣才難過」「如果當時的自己能多跟父母溝通的話,現在的我會不會比較喜歡自己了?」。正屆即將踏入職場年紀的我,該如何選擇才能不負自己? 究竟是要遵從社會價值、父母期待抑或是內心的聲音?而內心的聲音是什麼,我真正聆聽到了嗎?它會不會又是另個我逃避的藉口?我其實就像彼得潘一樣吧!即使肉體成年,但內心的我卻從未真正成長,只是一昧地逃脫自己該負起的責任,一昧地用人生只有一次的藉口,去拒絕付出勞動,高談理想,這樣的自己令我感到厭惡,厭惡自身的同時想修正,想修正我偏離的軌道,那就是要盡力吧,盡了力,即使結果不完美總歸還算對得起自己。
    講了那麼多的(廢)畫,希望作者不要介意,只是想跟作者說你的每一篇文章我都有仔細拜讀,每篇都使我獲益良多,真的非常謝謝您,您的文字拯救了我無數黑暗的時刻,雖然我現在仍不清楚自己的方向是否正確,但倘若沒有作者的文字,我恐怕連起步都尚未有一撇呢(笑),PS想請問作者會開推薦書單嗎? 2019年想重拾每月至少閱讀兩本書的習慣,但在選書方面真的沒有頭緒,還請作者指教,謝謝。

    Liked by 1 person

    1. 每個月的第一個週六都會發表該月的書介預告,這部分應該就是我的當月選書。但不見得有什麼特定的主題聯繫。這陣子我將重心放在自己的專文寫作上,因此比較沒有介紹什麼專書,如您所見的,比較是兒童文學與奇幻文學的作品。

      如果需要更完整的書介,倒是在臉書粉專「愛智者書窩」的置頂中有簡單的整理。但因為內容偏向深度心理學與心理治療,不知道是否符合您的需求就是了。如果不是該領域的一般讀者,或許更適合讀「故事裡的心理學」系列文,或接下來將陸續發表的「神話裡的心理學」系列文吧!因為這些文章的訴求對象就是有著成長需求的普通大眾。

      回應一下您的現況分享,很高興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聽起來似乎是遇見了生涯和家庭的問題,這可是難到不行的問題哩!因為這兩個問題再現著古老的冒險/安全、獨立/依賴的衝突,因此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希望這些文字能持續給你一點力量,帶給你持續探索自我與世界的勇氣!

發表留言